桥梁养护管理的数字化首先应该建立一个问题体系,然后应用数据工具、数学和土木知识算法来解决这些问题,但这并不是数字化的归宿。数字化的目的是以数据为基础,以决策算法为工具,输出为“决策”,指导“行为”,“行为”主要指“维护”,从而达到两个基本目标:从全网层面降低桥梁安全风险,限度降低桥梁全生命周期的维护成本。
要实现桥梁养护的基本目标,只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,而不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。鉴于信息产业被频繁炒作成数字化,信息能力被无限夸大,这里我们就数字化和信息化做一个概念上的比较。
1.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比较
(1)信息化是针对“人”优化的,数字化是针对“物”优化的
信息化就是人的工作流程程序化。一旦确定了工作流程,就比较容易实施信息化。有人说桥梁养护制度是针对桥梁定期检测数据的记录,对于桥梁来说确实如此。但是,市场上现有的桥梁养护系统都是信息系统,后面我们会继续讲解。针对数字对象的优化,需要大量的数据“反哺”算法,才能用算法表达对象的行为特征。
(2)用于信息化的横断面数据和用于数字化的时间历史数据。
桥梁检测完成后,输入到管理维护系统中,得到桥梁技术状况分类指标,该指标是基于截面数据,即某一时间点的数据。数字化必须以时间历史数据为基础。据说我们对桥梁技术状况的记录有一个时间段。例如,2016年至2020年,某大桥技术状况记录分别为二级、二级、三级、三级、三级。这不是历史时间历史数据吗?这几乎不是时间历史数据,但这些数据是由模型分析的。对于不能用于分析的数据,不用太在意它属于哪种数据。
(3)信息系统没有模型,数字化需要大量的算法模型。
信息系统重在记录,没有分析模型。有人会反驳这一点。信息系统输入各桥梁构件的检测结果,可以加减乘除给出全桥的技术状态。为什么没有模型?我还看到一座桥梁2016年到2020年的技术状态记录分别是二级、二级、三级、三级、三级。拉根的折线出来跟我说这不是桥梁退化模型吗?